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推进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辽宁(第239号)提案的答复

作者: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8日

陈国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辽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运输结构偏公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依赖性强,同时,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您指出的公众宣传和教育不足、市场监管不够、激励措施和长效机制缺乏等推进实施碳达峰行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推动构建全省“双碳”政策体系,研究编制《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同步开展分领域和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保障方案的编制工作,力求摸清全省碳排放底数,梳理存在问题,提出达峰实现路径,突出重点任务,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项目,项目化、清单化推动碳达峰实施方案的落实。

  一、关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积极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履约”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辽宁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综合方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做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过渡工作。巩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成效,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一批减油增化、石化行业产业链延伸项目。2020年全年完成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13.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权重指标1.1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1.9个百分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思路,力求摸清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排放底数,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项目,“整体推进、一企一策”,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积极推动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创建。省交通运输厅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推动具有铁路专用线且年运量达到150万吨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更新,严格落实新建码头同步建设岸电设施相关要求,加快现有码头和船舶岸电设施改造,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立足全省绿色低碳发展大局,开展城乡建设领域用能和排放现状研究,谋划碳达峰实施路径,组织编制了城乡建设碳达峰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绿色建筑提质增量和建筑节能能效提升,全省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72%,城镇新建建筑执行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比例已经达到100%。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后,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bet36体育在线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核定的通知》《2019年、2020年碳排放配额核定复核决定告知书》《关于做好2019-2020年度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及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开展碳配额核定发放工作,强化碳排放权交易数据质量监督管理,推进企业交易履约。目前,全省已有纳入配额管理的66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促进企业节能降碳,截至2021年末交易履约率达99.66%。

  二、关于“加快可再生能源生产,积极引进使用有助于减碳零碳脱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截至2021年底,我省风电装机1088万千瓦,光伏装机478万千瓦,生物质装机76万千瓦,水电装机305万千瓦,同比增长分别为10.9%、19.5%、24.5%,较2018年分别增长43%、58.3%,375%、70.4%;风电全年发电量227亿千瓦时,光伏全年发电量55亿千瓦时,生物质全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水电全年发电量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8%、20%、38.7%,较2018年分别增长37.6%、71.9%、200%、163%。

  近十年,我省新能源有序发展,不仅实现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在发展质量上也处于国家领先水平。一是装机量快速增长。风电光伏装机量增长2.7倍,风电装机占总装机量的比重在全国排名第8,仅比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西部省份少,在沿海省份中排第一。二是新能源综合利用率较高。在全国三北地区十余省区中,辽宁是国家启动年度风电、光伏发电建设预警以来,连续保持“绿色发展区域”的唯一省份。2020年新能源综合利用率99%,新能源消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新能源企业收益位居全国前列。风电运营小时数连年攀升,增长近500小时,达到2021年的2293小时,风电企业收益增长明显。加上我省能源综合利用率高,几乎不弃风不弃光,新能源企业平均收益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将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推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积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研究解决新能源发展用地、入网、定价等问题,积极引进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抢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新兴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强碳排放管理等涉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扩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碳减排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5G、大数据及深度学习等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助力减碳零碳脱碳。

  三、关于“加快建立协同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加快编制并实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物流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低碳行动。紧紧扭住“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大产业转型关键领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推进资源型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建筑能效、优化用能结构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上限,严控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强化城乡建设绿色设计和施工,推进城市更新片区升级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沈阳、大连成功通过“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验收。推动公交专用道建设,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多元化公交出行服务产品,不断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燃料电池汽车等,积极支持氢能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推广应用,依法合规推动老旧车辆注销报废。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加快推进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关于“面向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和发动”

  《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树立“十四五”期间逐步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十五五”时期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的目标,并将“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作为全省碳达峰十项重点任务之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近年来,我省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形式传播绿色低碳理念。依托省委党校以及各地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加强对全省党员干部的培训。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宣教,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增强师生绿色低碳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居民理性适度消费、全面节约用能、拒绝过度包装,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鼓励资源循环利用,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机关、学校闲置资源再利用。规范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旧物交换利用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倡导居民购买绿色节能环保产品。积极发挥各类电商企业、平台、基地的带动作用,以降低企业包装成本的方式激励企业使用减量、可循环、可降解的绿色包装,营造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提升包装产品与寄递物品的匹配度,减少过度包装、随意包装,减少快递包装用量。积极贯彻落实对超豪华小汽车在零售环节加征10%消费税,调整优化部分消费品目征收环节等政策,引导合理消费。

  下一步,我委将认真履行省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成员单位,结合实施《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各项配套方案,加大“双碳”工作宣传指导力度,积极推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辽宁力量。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