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9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现代种业发展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铁岭市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72家,其中年生产、销售玉米种子5000万公斤,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育成铁单、铁研系列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玉米品种80余个,销售到全国18个省市,累积推广种植面积2.5亿余亩。但种业发展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实现种质资源保护压力较大,全市种质资源种类和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二是种业企业竞争力较弱,大多数企业只是种子“经销企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不高。三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种业创新团队。四是省外玉米制种成本不断增加。省外制种基地租地成本逐年上升,导致种子成本大幅上涨。
为加快铁岭市种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工程
一是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精准鉴定与利用工作。创制一批突破性优良种质,培育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同时对创制的新种质(新品种)及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益保护。二是对市农科院现有资源库进行改扩建。将原有的冷藏物流库进行改造,建设一座80平方米符合国家标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贮存库,保存容量3.5万份,可满足15年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与评价、新品种选育与栽培等研究需要。三是加强种质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对外合作交流健康发展,在防止优异种质资源流失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种质资源。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农作物知识产权和注册商标品种的假冒伪劣种子企业和个人的查处力度,打击市场“窜货”等行为,为种子企业提供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实施种业龙头壮大工程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用“培育”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发展具有铁岭特色的粮油、畜禽和林木花卉种子种苗产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重点扶持郁青种业、铁研种业等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将‘小种子’发展成‘大产业’。
三、实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加强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市农业科学院一直承担着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综合试验站等科研任务,每年资金缺口在100万左右,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沈阳和丹东等市标准加大对南繁育种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南繁育种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设铁岭玉米良种制种及加工基地。由于省外玉米制种成本增加,大部分种子企业均期望将玉米制种基地迁回铁岭。因此建议铁岭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东部山区隔离带较好的乡镇规划建设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20万亩,配套灌溉、排涝设施,至少10年不改变用途,种子田相对稳定。同时,建设种子烘干设备10套,实现种子果穗烘干。三是建设辽北地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等措施,主要开展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杂粮等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最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以高产为目标,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四、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整合现有资源,以市农科院为依托,与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大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协议,为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搭建平台,探索创建铁岭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作物试验示范展示中心等种业创新平台,提升育种创新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设立启动资金、先建后补等形式,引导种业企业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企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创建国家种业产业园。整合东北物流城闲置资产建设种业产业园,可以建设种子销售一条街。产业园重点建设实施玉米种业“硅谷”创新、“育繁推”商业种业体系建设、玉米种业加工贮藏销售、玉米种业基础工作提升和持续发展,为种业发展提供信息,引导种业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帮助种业提高科研育种能力,提高种子市场占有率。
五、实施种业发展保障工程
认真研究中央、市关于实施种业振兴、促进种业发展的各项支持政策,推动政策落实。加强部门联系沟通,加大项目策划力度,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和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科技等专项资金向种业企业倾斜。引导推动各涉农金融部门、担保机构创新信贷办法、担保方式,加大对种业企业支持力度。落实用地保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安排新建、改扩建农业种质资源库、良繁基地用地。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种业领域专业人才,出台激励政策,提高相关待遇,留住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组织助力服务,着力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大种子执法检查力度,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营造种业创新发展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