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韵承古今 喀左紫砂展新姿

作者:省发展改革委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明水秀,坐拥10亿吨紫砂矿土资源,素有“北方紫陶之都”美誉。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陶塑像,见证了5000多年前喀左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化“土”成“宠”。

近年来,喀左紫砂以其古雅的质地、多样的造型、精巧的工艺、良好的功用受到各方人士的宠爱。喀左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紫陶产业,与“中国陶都”江苏宜兴相映生辉。

前不久,在辽宁省第一批工业遗产——喀左县光明耐火材料厂古窑遗址举办的古窑聚落柴烧广场(首窑)开窑仪式上,烧制了2000余件紫陶系列产品,它既传承了喀左古窑的历史,也标志着紫陶产业迈入新业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喀左致力于发展紫陶产业,先后建立了陶瓷厂、耐火材料厂和紫砂厂,并与宜兴紫砂厂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南北互动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喀左将紫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支柱产业,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将紫陶产业发展成为喀左县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建立了紫陶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了独具特色、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紫陶产业集群。喀左紫陶产品多次参加大型展会,得到了业内专家高度评价,喀左县也因此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北方紫陶之都”称号。同时,“喀左紫砂”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园区”获批创建“辽宁省紫陶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集聚。多年来,喀左县高度重视紫砂陶瓷高端技术人才和工艺新人的培养,通过招才引智、加强培训、联合办学等举措不断发展壮大紫陶从业人才队伍。喀左县引进了宜兴、景德镇等地多位工艺美术大师,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紫陶文化产业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喀左县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喀左北陶紫砂工作室艺术总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艾雅芝先后创办喀左紫砂非遗工坊、北陶紫砂技术培训学校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北陶紫砂技术培训学校免费培训紫砂产业人才1000多人次。

在喀左,像艾雅芝一样的紫陶产业直接从业人员约1500人,具有职称资格技术人员300余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紫陶上下游产业从业人员合计1万余人。在专业化水平提升方面,喀左县同大连工业大学、鲁迅美术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雕塑专业、陶瓷艺术人才。同时,喀左成立喀左紫砂艺术学校,培养书法绘画、雕塑设计、陶艺成型、原料及烧成、模具成型、釉料等专业人才;喀左高品宝砂紫陶艺术研发有限公司与沈阳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艺术学院签订学习研究合作协议,拓宽紫砂技术人才培养渠道。这一群人,秉承传统文化,聚集南北技艺,带领着喀左紫陶产业走向未来。

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和快速发展,喀左紫陶品种从最初的10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个,逐步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系列产品,紫砂企业由最初的几个厂发展到以玉龙紫砂、高品宝砂、晚窑紫砂等为龙头的紫砂企业、商户110余家。

喀左县玉龙紫砂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自主研发的大汗泥、桃花泥、紫玫瑰泥、战国红泥、大红袍泥等30多款紫砂泥料,填补紫砂泥料种类单一的空白,其研发生产的“燕然居”紫砂室内环保墙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国家创业创新大赛中“创翼之星”奖。现在,喀左紫砂产品从最初的大缸、花盆等低端产品,正在向品牌化、民族化、国际化迈进。

如今的喀左,紫砂匠人们将一捧捧细腻的紫砂土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把把紫砂壶、一个个紫砂摆件,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萌宠”。

一壶通古意,千秋有同心。紫砂不仅是喀左独宠、辽宁四宝,更续写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