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案》(第120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1日
- 编辑:发改委办公室审核员
- 来源:
?
艾华委员:?? ?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针对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我省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我省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打造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体系建设。我省先后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辽宁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辽宁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荐产品目录(2019版)》《辽宁省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0)》等,明确了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思路。二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深入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建设“五个一”工程取得成效。“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取消调整省级行政职权529项,全面实行“32证合一”,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受理网上登记业务28万笔。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办理业务9203件。审批流程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3.5个工作日以内,便民服务平台8890服务热线开始运行。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43.8万户。三是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制定分级、分部门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政策。出台了《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吸引优秀基金管理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5717个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配备项目管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方位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进一步加强。?
(二)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我省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通用航空、新能源等领域推进一批产业集群建设。2019年,沈阳市机械装备制造业相关企业总产值168亿元。沈阳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形成“一项控制系统技术、四类重要整机装备、一批关键单元部件和一个关键零部件支撑平台”的装备生产配套能力。大连市智能制造装备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集聚150余户知名药企,引进50余家科研机构,产城融合模式基本形成。通用航空产业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全省规模以上航空工业企业32家,省航空产业联盟成员单位180家。新能源汽车方面,沈阳市拥有华晨宝马等企业,产业近两年呈爆发式增长,2019年产值达165亿元。二是加强产业集群资金支持。2019年,我省利用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新动能培育平台及设施建设)71247万元,支持沈阳市面向区域协同医疗的云基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鞍山市菱镁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及氧化镁精尖产品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盘锦国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研发制造基地等4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三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等各类优质优势创新资源牵头科技重大项目,继续实施企业R&D经费投入后补助,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15家。加强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三)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一是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辽宁。谋划在我省布局大科学装置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辽宁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大连先进光源”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建设省级创新平台。目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共支持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70家、省级企业中心781家。三是培育和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中航发606所、大连冰山、三三工业、东软医疗牵头创建了燃气轮机、冷热技术、掘进装备、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创新中心,有助于整合我省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资源,激发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列出“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人才链、强化资金链,布局100个以上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税务、财政等部门全力做好相关政策解读、宣传辅导、动态监控、跟踪服务和核算分析工作。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纳税人学堂、税务网站、网上在线培训等多种途径,实施精准化政策服务。与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开展政策专题培训,推动形成政策落实合力。目前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需履行备案程序外,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事项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三是大力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2019年,积极争取中央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9亿元,特别对直接服务小微企业且取费较低的担保机构加大奖补力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重点支持引导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个开发区,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型及专业资本集聚型双创载体,为创新创业者精准提供优质资源和专业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四是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标准规划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打造国内枢纽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支持各市、各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化分市场,逐步形成联通全省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沈阳、大连、鞍山和沈抚新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带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面向省外重点院校开展“引联行动”,积极引进和吸纳省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开展科技双创载体提质增效行动,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通过科技专项资金后奖补方式,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奖补支持,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五)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体制上“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让用人单位在人、财、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在评价机制上“放开”,突出能力、业绩、贡献导向,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在分配机制上“放活”,探索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应有的回报。二是完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出台《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新引进或新培养人才奖励操作细则》,明确奖励标准和方式。实施《引才荐才奖励操作细则(试行)》,对一年内成功推荐并全职引进一定数量各类人才的单位或个人,由省政府授予“辽宁引才大师单位”或“辽宁引才大使”称号,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辽宁联合基金等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一批懂科技、能创新、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每三年启动“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加大人才资金投入,2019年筹措人才专项资金5亿元,2020年人才资金投入达5.3亿元。四是拓展海外人才智力引进渠道。进一步完善吸引、集聚、使用和保护高层次外国专家工作机制,支持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办好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聚焦主导产业,吸引一批海外学子回辽创新创业。五是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专窗、专网、专线、专员等“四专”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定位于为各类专家、人才提供项目申请、资金补助、永久居留与出入境、落户、医疗、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等相关服务。?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数量和配套企业较少。二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较为突出。全省半数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布在沈阳和大连。三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依然较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性的创新技术不多。四是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整体人才流失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按照提案建议,结合工作职能,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晰主攻方向,谋划产业布局。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做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本地配套产品和服务购买力度,在使用中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成熟度。?
2.加大培育力度,发展创新型企业主体。借鉴先进省份经验,从我省实际出发,在科技前沿领域发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大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开展行业前沿技术攻关,研发标志性产品,带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3.构建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对标国家科技发展方向,谋划重大科学工程。依托研究机构和高校等科研单位,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水平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打造产业高地,以国家级自创区、自贸区、实验区等为依托,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4.拓宽金融渠道,增强企业活力。积极推动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重点解决高科技企业初创期融资难问题。以“金融助振兴”系列活动为契机,为银企合作搭建桥梁。
5.集聚发展人才,夯实产业根基。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批掌握‘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不断提高辽宁引才、聚才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大我省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
6.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优化科技创新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减少政策壁垒。不断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解放思想,积极营造支持改革,宽容失败的氛围。
感谢您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心,也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6月8日?